初秋的一个午后,教室里透着淡淡的阳光。我坐在窗边,心里翻腾着无数不满的情绪,静静等待着英语课的开始。今天的课本中,有一篇关于逻辑推理的文章,我对此感到困惑不已。每当老师提到逻辑时,我的脑海中总是充斥着一团乱麻的概念,难以整理清楚。有些同学听得津津有味,我却感到隐隐的不安,甚至无法集中精神。
当老师提问时,我终于忍不住了,手高高举起。他看见我,微微一笑,示意我发言。我慌忙站起来,脑子里想着如何表达我对这篇文章的不解。也许是因为心中的情绪压抑已久,我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,“老师,我觉得这篇文章根本没有逻辑!我完全看不懂!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在误导我们!”
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,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我和老师身上。老师没有当场反驳,而是微微挑起眉,静静地看着我,似乎在等待更多的内容。我继续激动地阐述我的观点,语速逐渐加快,甚至有些激烈。我的声音在教室中回荡,更加强烈了这种小小的对抗情绪。
“学会质疑是一件好事,但你是否想过,理解并不只有一种方式?”老师的话语温和却透着一丝坚定。在这一瞬间,我意识到,自己似乎已经越过了某条界限。愤怒与不甘交织,让我无从自拔。
“我只是在表达我的想法!”我反驳道,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。
“表达想法重要,但沟通方式同样关键。”老师的语气依旧平静,让我渐渐冷静下来。或许,我的感受与困惑不是毫无根据的,但以这么激烈的方式表达,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
课堂气氛渐渐缓和,老师借此机会引导我们讨论逻辑与情感的关系。他提到沟通的艺术,并非仅仅是为了表达意见,而是在于彼此的理解和尊重。最终,课堂上充满了讨论的声音,大家都踊跃参与,分享自己的见解。
我意识到,当初的愤怒或许是对学习过程中的一种纠结与无奈,但通过这场意外的对话,我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,如何在沟通中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。这一课,不仅仅是关于语言和逻辑,还是关于成长与思考的深刻启示。今后,我将更加努力,将质疑与理解结合起来,让我的学习之路变得更为畅通。